SHARE

倫敦設計博物館的屋頂

2017-11-01 朱志康空間規劃

二月底朱志康前往倫敦參與WIN,Award(WorldInteriors,News Award)的晚宴,活動在位於肯辛頓區的Design Museum新址舉行。進入博物館時,美麗的弧線屋頂抓住了每個人的目光。回到台灣後發現一月份的the,BigIssue大誌正好有一篇介紹Design Museum(設計博物館)的報導,還真是巧呢!

設計博物館於1989年由Terence Conren爵士創辦,原址是位在泰晤士河畔的香蕉倉庫所改建,小巧但曾舉辦過許多備受矚目的展覽。為了公眾設計教育的下一步,設計博物館於2016年搬遷至原址三倍大的現在地點。現址原是1960年代建立的英國聯邦學院(Commonwealth Institute),是英國戰後的地標性建築,雖然風光一時,2002年後卻被閒置直至2016年再生成為設計博物館的永久地址。由建築師John Pawson、荷蘭OMA建築事務所、以及英國Allis and Morrison建築事務所共同合作,讓這棟建築的室內有了新的樣貌;建築立面採用從玻璃帷幕,讓室內可以有充足的自然日光,而且大器的挑空,讓民眾進入博物館便可瞻仰令人驚嘆的雙曲拋物面屋頂。

此次參與頒獎典禮晚宴,並沒有機會參觀博物館展覽,煞是可惜。查詢了一下關於這棟建築物的資料,發現原來屋頂的材質也是銅所打造;有趣的是,這個屋頂在60年代初建造時,有慢慢的轉變為獨特的綠色,可是2001年修復之後,卻沒有再次轉變成綠色,大家猜測這是因為倫敦的空氣變了,空氣中的腐蝕性硫化合物減少,所以氧化的速度減慢許多。


近期朱志康的作品中也常見到使用銅金屬材質。在成都方所書店中,令人震懾的隕石造形方舟雕塑,就是想藉由銅會隨著時間漸進,產生變化的過程,讓人體會時間歲月之美;同樣的概念也反應在參加2016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作品「山‧水」中,朱志康認為萬物皆具有生命,人類創造的萬物也屬於地球自然的一部分,所以人類應該用我們的智慧創造這個自然的世界,要融入自然,尊重我們自己的生命,尊重萬物的生命,尊重地球的生命,紅銅與黃銅打造出城市的形象,讓時間在金屬上產生變化,在威尼斯的空氣與水之下產生變化,自然生長成一作有機山水畫。


我們就是地球的一部分,我們創造新的萬物,這些萬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,也是永恆生命的一部分。2017年即將在威尼斯藝術雙年展”Personal Structure”中展出「山‧水」系列作品,持續闡述這個概念。


「山‧水」系列展出訊息 La Biennale Arte 2017 Personal Structure 日期: 2017.05.13~2017.11.26 地點: Plazzo Mora